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体育APP下载文字实录_新华网直播_新华网
栏目:华体会官网 发布时间:2025-09-02

  华体会体育平台是一家专注于体育娱乐的领先平台。华体会专注体育竞技,华体会app提供实时体育赛事、华体会棋牌、华体会彩票、华体会百家乐、华体会APP,华体会官网,华体会官方网站,华体会网址,华体会登陆链接,华体会平台,华体会官方平台,华体会app下载,华体会体育靠谱吗,华体会2025最新,华体会世界杯,华体会体育打造安全便捷的互动娱乐平台,体验最好的赛事服务。

华体会- 华体会体育官网- 华体会体育APP下载文字实录_新华网直播_新华网

  在1947年的时候,世界首座“南侨机工”纪念碑,被建在了吉隆坡广东义山,我们经历了70几年,做了一些维护、维修以及提升工作。最近,我们也把整个“南侨机工”稍微规范,也把范围稍微提升了一下。其实“南侨机工”的过去,在1938年至1942年的时候,他们在马来西亚陈嘉庚老先生的号召下,踊跃参与回国抗战,他们送物资、药物,甚至捐钱,把这些物资经过滇缅公路运送回到祖国。他们当年那种牺牲精神,我们有必要好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弘扬下去,尤其是让年轻一代好好去认识这段故事。谢谢。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南太平洋岛国斐济华人方志伟,祖籍是广东中山,普通话说得不好,请谅解。我现任斐济华人文化艺术经济联合会主席,今天很荣幸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说起我家世,我爷爷方作标是爱国华人,他出生于广东中山沙溪镇,从1920年几兄弟漂洋过海到斐济谋生,从一无所有、慢慢创业,成为一位爱国商人。1937年他组织带头,号召南太平洋岛国侨界一起捐款捐物,他自己把房产押给银行,用一生的积蓄捐了一架战斗机。后来南太平洋华侨又捐了3架飞机,一共是4架。虽然他文化不高,但是他取的孩子的名字,国、强、富、民、兴等,就是为了提醒下一代,有国就有家。我父亲排行第三,名叫方子富,他从小就回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退休后带我们移民回去斐济,现在我也将我的女儿、孩子们送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中医等,现在他们也在斐济发扬光大,也把中国故事说好。我希望他们越来越好,讲好中国的故事。

  刚才中新社的记者讲到了“万里同心”,确实,在海外能体会到“万里同心”,确实是我们老一辈侨胞留给下一代的珍贵精神财富。从呐喊让世界支持中国抗日战争,从捐款捐物到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还有刚才两位都提到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不仅自己带头捐款捐物,还组织了南洋3000多人到缅滇公路上,把世界各地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这一段历史应该是被铭记的。当然,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谈一下西班牙的故事。

  1936年7月,佛朗哥这个独裁者发动了政变,打击共和革命。这个时候来自53个国家的4万多人志愿者组成了7支国际纵队,中国有100余位志愿者,这里有一位叫谢唯进的先生,他是过去的学生领袖,他带领大家浴血奋战。国际纵队中有好多人被关进了集中营,但没有关住他们的心,他们在呼唤,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是非常难的。在那个环境下,特别是通过各种斗争手段,1940年他们终于走出了集中营,其中14位先烈,有详细记载的谢唯进、杨春荣等7位回到了祖国,参加抗日战争。大家想想看,这不是“万里同心”吗?这不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合吗?这不是同仇敌忾吗?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特别是80周年的时候,更需要我们万众一心保护二战的胜利成果,要伸张正义,要维护和平,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让世界和平持久下去。谢谢大家。

  我说一下。在马来西亚,我们相隔几千公里,“万里同心”的意思是说当年的南洋华侨机工,在听到我们祖国受到日寇入侵的时候,马上组织起来,千里迢迢回到祖国,为祖国抗战作了一些贡献。包括在军中有几位女扮男装的“当代花木兰”,李月美以及白雪娇女士,她们的这种奉献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弘扬的。我认同刚才徐先生说的,必须让年轻一代知道这段故事,不然只有我们这代人知道可能就传不下去了,我们这代人必须为下一代人、下两代人继续去做这个工作。谢谢。

  回望抗战史,海外侨胞以“万里同心”的家国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精神跨越了国界。海外侨胞虽然身居异国他乡,但心系祖(籍)国,把个人的命运与祖(籍)国紧密相连。这种精神体现了命运与共,海外很多侨胞在居住国与当地民众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这种跨越民族与国家的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精神搭建了友谊的桥梁,海外侨胞还在发挥融通中外的特殊作用,理论宣传、外交斡旋包括物资通道,他们都在努力、积极地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我太太就是中国远征军后裔,我们深切感受到中国远征军的拳拳赤子心。缅甸侨界对纪念设施的保护维护,主要是捐资重建和修缮,同时进行遗骸搜寻和归葬等。中国远征军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胸怀正义、坚韧不屈的民族特性,中国远征军的爱国精神深深感动并激励着缅甸华侨华人。缅甸侨界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民族大义和使命担当,坚定拥护中国统一大业,助力中缅经贸文化交流。让我们共同珍惜和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努力。

  谢谢。每一年机工博物馆都会举办南侨机工碑以及二战人民蒙难总碑的功绩活动,我们觉得这个纪念碑有点单调,就激发了我们如何提升整个纪念碑的想法。纪念是一个历史,我们要保存原来的文献,所以我们就作了几个拜访交流以及学习的活动。我们从马来西亚到昆明,也重走了滇缅公路这段路,包括我们到南洋华侨交流会跟他们交流,感觉到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我们是否能够把滇缅公路的一些状况、路型放在南侨机工纪念公园里。第二,我们用夯土式的方式建了长墙,在长墙上,我们刻上3200多位南侨机工的名字。我们跟南侨机工博物馆员工交流的时候,他给了我们几个提示,第一是数字比较容易记,3200就代表了3200位机工,1146就是1146公里的滇缅公路。我们把这些概念都展现在目前的南侨机工公园,再加上我们也把陈嘉庚老先生的塑像放在纪念公园里面,我们在公祭的时候,最起码可以有1000人在那个地方活动。再加上我们必须把一些故事讲出来,就把南侨机工的缘起分五个展区,这是老建筑物,我们只能够在内部做一点小装修。我们的展区有视听区、我们如何走滇缅公路的阶段,复原陈嘉庚老先生号召机工,把这段稍微简单地说了出来。我们也收集了大概800多位南侨机工的照片。在今年8月14日的时候,我们做了开幕仪式,碰巧当天下了一场大雨,我们邀请了几位领导,马来西亚的交通部部长陆兆福说了一句话,他说,区区这点雨,我们怎么能够撑伞,我们必须要在南侨机工碑前不拘这些小雨点,也必须对先贤、对南侨机工致最高的敬意。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连我们的部长都对我们的工作作了肯定。谢谢。

  谢谢。我是上世纪80年代留学到了澳大利亚,因为当时在澳大利亚,中华文化活动还很少,这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机会,让我们填补了很多文化空白。像第一台华人话剧、第一场海外春晚、第一所华人艺术学校、第一次让中华文化走上了悉尼歌剧院舞台。我觉得,三十多年一路走来我们秉承着一个理念,因为我们是华人,中华民族和整个文化的精神永远在我们的身上体现。另外,我们是文化人,在海外传承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中华文化在海外发展,“人”是最好的承载者。多年以来,我们始终在探索本土化运作,因为只有本土化运作,才能在当地架设起民心相通的桥梁。为了达到这一点,首先要凝聚起有能力、有造诣、有热情、肯奉献、热爱中华文化的人士形成合力。

  另外,澳大利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举行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到和其他民族的双向互鉴、感情共融、价值共享,把成功的取向建立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础上,共同开垦这一片土壤。只有这样,在澳大利亚这个多元文化的土壤中,才会让更多的非华语背景的人士从中了解中华文化、欣赏中华文化、运用中华文化。确实,我深深地感受到,社区和谐是多元文化社会繁荣发展的基石,而文化艺术又是促进社区和谐的源泉。只有本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心态,才能达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境界。

  谢谢你的提问。确实,刚才我提到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候,海外侨胞都在关注着祖(籍)国的统一,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今年7月9日,在塞尔维亚召开了400多人的、来自世界60个国家和国内2万港澳台朋友的活动,大家都在呼唤,中国早点和平统一,坚决反对“”势力一切分裂活动。我们说海外侨胞的生存跟祖(籍)国是紧紧相连的,为什么困难的时候我们侨胞会支持祖(籍)国?在抗日战争的时候会全力以赴不怕牺牲支持抗日战争?因为在当地的生存发展跟祖(籍)国的强大休戚相关。祖(籍)国强大了,我们的脊梁就挺了,我们的自信心就强了,我们的凝聚力就更强了。海外开展这种活动是出自内心的,必须利用这次纪念活动唤起我们侨胞对过去的回忆,让我们的下一代也懂得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和平,这是大家的共同心愿。谢谢大家。

  谢谢北京日报记者的提问。确实,凡是国内的重大活动,我都参加了,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庆祝活动我都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时候我也参加了,每次的感受都不一样。在这个时候,我依然感到非常激动,和海外代表一样,大家都在期待、都在盼望祖(籍)国强大。据媒体报道,这次阅兵有多种新武器展现给世界,这说明中国的部队强大了,任何人想侵犯中国、想干扰中国和平统一大业的话,都要掂量掂量。我们作为海外侨胞,只有祖(籍)国强大了,大家在海外的生活才会更好,小孩子在当地社会也会受到尊重。所以,这次是面向全世界,告诉大家中国强大了。我们要同心同德,跟祖(籍)国站在一起,中国的明天会更美好!谢谢大家。

  谢谢。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独特的认知度和看待世界的眼光。我觉得在整个地域和整个文化之间,都有华侨华人产生衔接点。你刚才提到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到30多年海外文化传承一路走来,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文化的渴望,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如何把这种能量凝聚起来,在当地产生作用,这种形式非常重要。我就具体谈一谈,就像悉尼华星艺术团的一种模式,因为悉尼华星艺术团的这个“团”字不仅是艺术团,它是“团结”的团,它是圆形的,像一个桶箍,把飘落在海外的艺术家、艺术团箍在一起,在当地打出水来,浇灌中华文化的土壤。同时,它又是一个方形的,因为它利用团多面广、节目丰富多彩,用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展示中华民族的艺术形式,传播中华文化的内涵。同时,在组织架构当中,它是一个三角形的,一方做事、八方支援,目前悉尼华星艺术团旗下有57个不同类型的艺术团体,3000多人的演员阵容。它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1×57+4”,“1”就是华星的理念,通过这57个分团去融合融入、发扬光大,“4”是因为每年中华民族有四大民俗节庆假日,从春节到重阳、端午、中秋,华星艺术团所有的团队利用这四大民俗为契机,和当地各市郡政府紧密结合,积极参加各市郡政府主办的“嘉年华艺术节”,而且还有大大小小所有的活动。悉尼是一个卫星市,十多个、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市政府,据官方统计,每年观看悉尼市政府、各级政府举办的“嘉年华艺术节”人数达上百万人次,而且其中65%是非华裔背景的人士,所以在文化传承、传播融入本土这点上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零距离产生交流、产生互动、相互补充。所以,在这个大氛围当中,悉尼华星艺术团走出了一条社会公益文化发展之路。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是我关切的重点。抗战胜利已经80周年了,1931年的“九一八”已经94年了,从这个角度讲,在世的抗战老英雄、老战士已经是凤毛麟角了。反过来,我们的年轻人尤其是在海外成长的这些年轻人,他们读的是外国的书、外国的世界观,跟我们不一样,这一课不补上的话,我们的历史可能就会被遗忘,这是非常让人揪心的事情。我们的下一代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连这个都不知道,怎么能够奋发图强、凝聚力量,怎么能够跟我们有同感,所以这个问题确实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

  下一代的问题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还在组织夏令营,今年7月,我的小孙女和七个同学去了夏令营,他们都是高中生,参加以后我说你们有机会去看一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孩子回来以后,我就问,你们看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有什么体会?我的孙女讲,很沉重、很气愤!我一下子感觉我的孙女成熟了,她已经懂得爱憎了,她知道抗日战争是怎么来的。所以我们要有数字观念,比如1931年的“九一八”、1937年的“七七事变”等等。我给他们说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咱们30万同胞被日本人杀害,这些数字要告诉他们。我们要把14年抗战讲进去,使他们了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了,只有这样,才能焕发他们对祖(籍)国的感情。

  我也说一下。在海外,现在已经形成了第三代、第四代,可能第五代、第六代了,当我们跟他们交流的时候,他们总是说我是马来西亚华人,有些已经没有祖籍国的概念。在华人社团里,必须要做一些工作,比方说,我们会拍一些短视频、宣传片发布在脸书、TikTok、小红书等平台。我们还要把他们带到国内来,参加夏令营或者冬令营,当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回去后,他们其实会有一定的改变,说中国原来这么好。在他们原来的印象中,爷爷曾告诉他们中国当时穷,不知道现在中国已经非常强大了。所以,我们在国外常常都会组织一些回国的团,把中国的故事说好。我们也曾经告诉他们、启发他们,不管你去到哪里,漂流到全世界各地,根还是在中国。谢谢。